筷子为什么叫筷子简单说法(筷子为啥被称为“筷子”)
有这样一种东西,我们认识食物最早是通过它,它也可以算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种标志,它就是“筷子”。
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。
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“梜(jiā)”,汉代时已称“箸”,明代开始称“筷”。
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不少,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,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,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。
筷子原名叫“箸”
如今,我们都将吃饭的工具称为“筷子”,但是如你穿越回去说筷子人家不一定能听懂。尽管直到今天,在汉语方言里,“筷子”还没有完全替代“箸”。
那么,为什么会将“箸”称为“筷子”呢?
答案是明代的“吴中”,也就是苏州府、松江府、常州府一带(今苏南及上海)。筷子的说法,其实出于避讳。讲究避讳一直是吴地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,直到今天,上海话仍然把“鹅”说成是“白乌龟”,以避“杀鹅(我)”之讳。明代更是如此,陆容在《菽园杂记》记载,“民间俗讳,各处有之,而吴中为甚。如舟行讳住、讳翻,以箸为快儿……此皆俚俗可笑处,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。”
江南水乡的船家忌讳“住”(抛锚),因而忌讳与之谐音的“箸”。故反其道而用之,将“箸”唤作“快”,寄托了人们对“行船畅快无阻”的美好愿望。筷子一般用竹木制成。久而久之,后人就把“快”加了个竹字头,称作“筷子”了。
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筷子
首先,筷子一头圆,一头方。圆的象征天,方的象征地,对应天圆地方。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。
握筷子的正确姿势
手持筷子时,拇指食指在上,无名指小指在下,中指在中间,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,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。
筷子放在虎口上,其中一只放在无名指上。
将另一根筷子置于中指之上,利用拇指和食指将其固定。
运用食指和中指推动筷子,进行夹取。
用筷子的“忌讳”
1三长两短
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,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会被认为不吉利。
2执箸巡城
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,做旁若无人状,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,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。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,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。
3当众上香
好心帮别人盛饭时,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会被人视为大不敬。因为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,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,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,所以说,把筷子插在碗里是不被接受的。
4击盏敲盅
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,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。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。
5品箸留声
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,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,用嘴来回去嘬,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。
我国是礼仪之邦,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都渗透着悠久的文化底蕴,我们在了解筷子“身世”的同时,也了解到了饭桌上很多礼仪文化,是不是很有趣呀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