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“只要心光如满月”,禅诗一首话清闲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2 10:17:34    

中国古代历史上出家修行,心在佛说禅教中,本是远离尘世,在寂静的山林寺庙内,有信念又要坚持之事。但是有一位清代的诗者,有不同的见识,他用一首小诗写出了禅意深浓的认知。

“门庭清妙即禅关,

枉费黄金去买山。

只要心光如满月,

在家还比出家闲。”

清代.张问陶《禅悦·门庭清妙即禅关》

张问陶是清代的诗人和画家。他曾经在入仕为官,在晚年的时候辞官归隐后,心在名山大川和江河湖溪。他博学多才又触类旁通,儒释道均有研究和领悟。张问陶的《禅悦》借一个传说,用小诗的形式,吟唱出他自己对禅理的诠释。

“门庭清妙即禅关,

枉费黄金去买山。”

传说中国古代历史上晋代一位高僧(支遁),曾经买山而隐居修行。因此留下:“买山隐、买山居、买青山、支遁隐”的历史典故。张问陶对这个典故有与众不同的认知和见解。他认为只要诚心向佛修道,不见尘世的热闹,门庭清宁安静就可以参佛悟道,而参佛悟道在于修行人的内心。

“门庭清妙即禅关”。古代高僧用黄金买山修行不值得效仿,“枉费黄金去买山”,而出家修行之人虽然地处山林之中的寺庙,远离喧闹的尘世。但是如果心有名利耐不住寂寞又坚持不住,修行人无论在哪里参佛悟道,都是不会成功的空想之事。

“只要心光如满月,

在家还比出家闲。”

小诗后两句禅意深刻,诗人用朴素简单的诗句,表达了自己对修行人的认知和见解。心光在佛教中是指佛心所照之光,诗人在诗中恰当的引用。而诗人更加形象地用“满月”来点缀,展示出他的情怀。诗人认为一个人内心有心光就是有佛心,参佛悟道只在内心。

出家在山林寺庙,而心在尘世名利不清闲,不会是真正的修行。而“只要心光如满月”,就是居家又有清宁安静参佛悟道之心,也一样可以在清闲悠然中,以宁静致远的心态,修行内心参佛悟道,正是“在家还比出家闲”。

相关文章